3.16.2006

問卜者與占卜者

占卜過程中會涉及兩個角色:一是問卜者(Querent),另一是占卜者(Diviner)。為自己占卜時,這兩個角色集於一身。幫人占卜時,問卜者與占卜者的角色要分得清楚。

塔羅占卜中,洗牌、切牌及抽牌等占卜過程可以由占卜者或問卜者進行,或兩者都參與占卜程序。或問:牌意反映心象,那麼,占卜程序應該由問卜者一手包辦,而占卜者僅扮演詮釋的角色。如此說來,占卜準驗與否應該只關係問卜者,其實也關占卜者的事,因此占卜者扮演詮譯者的角色,根據牌意作出推論而作出預測,占卜者對牌的認識不足,及對問卜者的處境不了解,就不容易作出解說。所以占卜者要學懂「講故事」,即是將牌陣中的各個牌意串連起來解說,要合情合理,要有前因後果,才能令問卜者滿意。故事說得再好,也只不過切合問卜者現況,所謂預測僅是一種「趨勢分析」。通常占卜者會總結地說:「如果你再這樣下去,就會有這樣的結果。如果改變一下態度,塔羅牌告訴你的事情便不會發生。」這似乎是給問卜者選擇的自由,事情還有改變的可能。嚴格來說,這不是占卜,而是諮詢意見。

「占卜(Divination)」一詞,可解作「先兆」或「先覺」,即是超越自己感知的徵兆或直覺,牌象不應只告訴你過去及現在的事,對未來事亦應清晰顯象才對。在西方文化中,常會將占卜與算命(Fortune Telling)混為一談。兩者的區分是實行占卜需要一套宗教儀式(或稱占卜儀式),而算命則不需要。在西方占卜中,主持儀式的人稱為占卜者,引導問卜者參與其事。

中國的占卜,如黃大仙求籤、古時用「筮草」起卦的周易、中國民間流行的金錢占(或文王神卦,或五行斷易)在求卦時其實亦有一定形式和誦辭。無論是甚麼形式,最基本的條件是「心誠則靈」,講求「觸機」。所謂「誠」指專心,「觸機」指有心有感應。占卜要講求機遇,講求狀態,並非隨便可以占卜。我的觀點是,占卜形式視作引發潛意識的「先覺」能力,讓占卜者進入適當的心理狀態(誠心),才能藉著占卜的工具(如紙牌、金錢)呈現朕兆。

可以這樣說:占卜者扮演協助問卜者進入占卜狀態的角色,並負責解說牌意。原則上,占卜者可以決定占卜的時機及占卜的方法。由於多了占卜者的參與,則占卜實際上不獨是一個人的心象,而是存在兩個人的觀點。如果占卜者有超強靈感,或有能力開啟問卜者的心靈,則占卜的精準度理應大增。如果占卜者不能集中,反而會對占卜造成干擾,出現的牌象變得混亂。占卜者與問卜者的心靈投合程度,很大程度影響占卜的效果。簡言之,不信就不要占卜了。

這裡講的「信」,不是宗教「信仰」,而是信心及信念。事實上,占卜能否應驗,很大程度是在於問卜者的信念。心理學有所謂「自我實踐」理論:人在受到明示或暗示,會做出相應的事情來。這種心理策略,在日常生活屢見不鮮,比如電視廣告便是最佳例子。所以預言愈說得真實愈多人採信,也就愈容易實現。所以古時預言不多會用隱晦詩文來掩飾含意,避免這種心理效應,或借預言達至政治和其他功利的目的。在這方面,中國的《燒餅歌》、《推背圖》,法國16世紀預言家Nostradamus所作的《百詩篇(又稱諸世紀)》都是典型的例子。 總而言之,占卜也好,人生諮詢也好,都是幫人「解惑」,做出最好的決定。正如中國占卜講求「心誠則靈」,不單只要真誠,亦要有善良的心,占卜才能助己助人。

沒有留言: